每日一练:言语理解(4.1)(2)
2017-04-01 16:11:05 江苏公务员考试 来源:苏州华图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
接语选择题,重点关注文段后半部分。文段前半部分一系列的介绍最后落脚点在于,处于超临界状态的物质,就被称为“超临界流体”,故后文应该围绕“超临界流体”这一核心话题展开,详细介绍其相关信息,对应C项。
A项、B项与后文要阐述的核心话题“超临界流体”不符,排除A、B两项;D项“‘超临界温度’对物质形态的影响”为前文论述过的内容,即“如果温度超过374℃,那么无论把压力增加到多大,水蒸气也无法变成水,如果压力是足够高的话,它的密度会大大高于气体而接近水的密度,这样的状态与气体、液体、固体都不同”,故D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A
根据题干中“未涉及”可知此题为选非题,大家需注意审题。
B项“法制属性”对应文段“治理的法律性质应该是公法而不是私法”。
C项“意义目的”对应文段“治理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而促进个人数据信息的自由共享”。
D项“行政主体”对应文段“治理的主体应该是政府专门机构”。
A项“措施程序”无中生有,当选。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3.D
根据题干中“不符合文意”可知此题为选非题,大家需注意审题。
由“有机材料除了……从生物中直接获取的材料”可知,A项与文意相符,且“几乎”一词表意温和,排除;
由“除了石器之外,全是依靠人类智慧使已知物发生化学变化之后创造出的新材料”可知,石器并非是新材料属于原生态,B项与文意相符,排除;
由“无机材料发展出了陶瓷、瓷器、金属、玻璃等人造材料”可知,陶瓷和金属是人造的无机材料,C项与文意相符,排除;
D项表意错误,文段没有提到人造材料取代有机材料的说法,为无中生有选项,且“全面取代”表意过重,当选。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4.D
根据题干“不符合文意”可知此题为选非题,大家需注意审题。
由“世界上约有的人口感染了结核菌。其中有大约会发展成结核病”可知,很多人感染结核菌后并不发病,A项与文意相符,排除;
由“对于艾滋病毒携带者……高很多”可知,体弱者患病可能性高,B项与文意相符;
由首句可知C项与文意相符,排除;
文中没有提到携带结核病菌与否与身体健康的关系,D项无中生有,当选。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5.B
根据题干可知,需重点理解“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含义。定位原文,这一俗语出现在文段最后一句话,结合前文语境用“但是”表示转折,引出这类治理“远水解不了近渴”,这类治理指代前文完善法律制度及相关机制这一解决方案,即说明了相关机制建设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对应到B项。
A、C、D表述不明确,都未涉及“机制”这种具体解决方式,且A、C两项过于消极,三观略不正,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以上即为《每日一练:言语理解(4.1)(2)》全文,[点击查看]更多江苏公务员招考资讯,关注江苏公务员考试。
(编辑:admin)